第29章 盘古开天(一) (第3/7页)
“也就是说,只有少部分人(第二人)会从【第一人】获取有效信息。” 这时,张路臣开口了,“这是个心理学效应,根源在于人都是想听到真话的,也就是真实的评价,可又在潜意识里想得到夸奖。” “所以,当别人(第一人)当面夸奖你的时候,你(第二人)潜意识里,会怀疑这是不是真话。” “就像廖老师夸董校,董校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拍马屁,不是真话。可是,董校喜欢这样的夸奖。” “于是,当齐磊和陈教授(第三人)夸讲的时候,你认定这是真话,因为他们是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价。” “这就是【第三人理论】,既满足了听真话的需求,又满足了被夸奖的需求。” “应用到社会传播的时候,就是媒介(第一人)向你(第二人)传播一个信息的时候。” “你也天然的会怀疑第一人的动机、真伪,甚至你对信息已经做出判断,也会存在是否正确、是否符合群体认知的潜意识不确定。” “这个时候,就需要第三个人来佐证第一人的信息,以及你的判断。” “这也是为什么会出再【两极传播】的原因,更是为什么意见领袖会成为中间人的原因。因为,意见领袖就是【第三人】!” “可以同时满足真话和夸奖的需求。” 众人纷纷点头,要是张路臣直接说理论,可以模棱两可,但是有了前面的小实验,就好理解得多了。 就是董北国脸上有点挂不住,“我才不愿意你们夸我呢!” 大伙也不说破,嘴硬罢了。 这时,张路臣继续道: “【第三人】!才是左右信息导向的关键。” “再说直白些,我们日常信息的接收,其实都是被【第三人】左右的。” 同样是起点的例子,读者不相信榜单,却要从榜单上得到书籍的信息,再通过第三人,决定是否阅读。 而这个时候,做为【第三人】的数据和书评,就会左右读者的取向,以及判断。 是不是很不服气? 我看什么,什么好看。我做主,别人左右不了。 可实际上: 一本数据漂亮、又是白金作者,书评都是深度解析、赞赏的书,在开始阅读之前,你就会留下潜意识,即便有不如意的地方,你也会认为这都是个别段落,过了这段还有惊喜,毕竟那么多人说好。 可是,一本数据惨淡,普通作者,书评都是骂,别说会不会打开看,就算看了,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,一个毒点,“果然不太行,走了。” 酒香不怕巷子深,那是少数个案,大多数好东西,真的怕埋的深。 (所以,月票呢?书评呢?) ……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“这……” 张路臣的解释一出,不但几个大一学生有点接收不了,连看热闹的唐成刚等人也有点愣。 “我...能提个问题吗?” 唐成刚忍不住了,他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,毕竟也算是成功人士了。 可现在你告诉我,我其实没有主见?我被第三人左右了? “这个东西不尽然吧?怎么感觉…不太真实呢?” 这回却是齐磊开口了,“唐爸,你还记得导致你收购药厂的那次家宴吗?” 唐成刚愣住,“记....记得啊?” 齐磊,“药厂有许可证和药方、塑料厂的技术没有壁垒优势、尚北大米的加工,这些信息,您本来都是知道的。可是,习惯的性思维方式让您把这些信息都过滤掉了。” “直到,我帮您把这些信息重新串联,排列组合之后,您马上就做出了与原本截然不同的判断!” 唐成刚:“……” 齐磊,“我...就是那个第三人。” 唐成刚:“!!!” 齐磊,“人是无法有效处理所有信息的,人也是天然的追求高效率的。” “所以,本能让我们武断的处理大多数信息,每个人都离不开第三人!” “就拿唐爸你来说吧,在商业行为上,您确实可以排斥第三人,很难被第三人左右。可是,在其它方面,你做不到全知全觉。” 唐成刚有点傻眼,“这....” 张路臣此时道,“人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!可是试问千古,也就两个半。” “我们绝大多数人,以为了解自己,其实只能算是一知半解。很多时候,只不过是在应和第三人的观点。” “不过……”安慰道,“【第三人效应】只要你知道了,以后再遇到信息判断的问题,会警觉,不容易再被第三人左右思想。” “这是有科学依据的。” 这话一出,大伙儿松了口气。 嗯,谁都想要自由意志,谁都不想被别人左右思维。 张路臣看着齐磊,“说正题吧!” “你在今日说法的反常表现,我们大概能理解,满足了观众的【使用与满足】” 见几个大一新生,还有外行,都迷惑。 “举个例子吧,我们每天都要吃饭,这就是使用,对食物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