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似水流年_第85章 两只狐狸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85章 两只狐狸 (第2/3页)

轻人听的熟悉一点的,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、峨眉厂、魔都译制厂、儿童厂等等。

    这些电影厂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产物,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,属于体制内单位。

    早年间,承担影视宣传任务,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为主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之后,和老旧国企差不多,基本都玩不转了。

    除了,京城、长春、魔都等少数几个电影厂还能倚靠政府生存外,其它的电影制片厂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。

    就比方说什么广西电影制片厂、峨眉电影制片厂、潇湘厂等等,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潮,只能说还剩一口气。

    但是,你别觉得这些厂牌完全是体制内的产物,没有可取之处。

    喜爱老电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,几乎每家都有一两部值得称道的好片子。

    制作水平,其实都不差。

    问题还是出在身处体制内,天然的对市场经济接受度不高。

    电影、电视在国内,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初,还是政治宣传任务的倾向更多,冷不丁改商业模式,它就不是一套东西,肯定适应不了。

    再加上,从九十年代初开始,电影行业开始寻求出路,就学错人了。

    当时,绝大多数四代、五代导演更倾向于欧洲学派,也就是文艺电影。

    在九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有印象,那时候,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超奥斯卡。

    国内的导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样,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艺术片。

    直到2000年,可以这么说,国内可以称得上是商业片导演的就一个冯大炮,老谋子都是玩艺术片玩魔怔的。

    可想而知,偏艺术的电影路线对上娱乐化的港片、好莱坞电影,那死的得多惨吧!

    说句公道话,后世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不行,这种不行,其实仅仅只是二十一世纪之初到14、15年,这十年的商业片不行。

    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,其实水准是相当高。

    即便是在这十年之间,我们的文艺片水平也没退步。

    问题还是出在商业片上,资本掌控下的电影市场进入野蛮生长的状态导致的。

    至于当下,看看上面参加研讨会的这些人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国内影视圈儿,从厂牌到负责人,从演员到导演编剧,就靠那么点大的市场苟延残喘呢,一个个穷的嗷嗷叫,然后你要把港圈引进来?

    就明着说让我们死呗?

    可想而知,反对的声音得有多大。

    研讨会还没开呢,就已经是暗流涌动了。

    首先,是齐磊唯一的盟友,央视邹成斌。

    之所以说他是盟友,是因为邹成斌是唯一赞成齐磊这番操作的。

    因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传制作中心啊!

    如果把香港电影放进来,必然流向中传,他能不愿意吗?

    所以,这段时间,邹成斌就没闲着,利用一切关系,想在研讨会上争取更多的支持。

    只不过,邹台没想到的是,还没等到运作出什么成果呢,上面的电话就来了。

    明确的告诉他,不要参与,甚至要把中传从中摘出来,起码要是一个中立的态度。

    邹成斌虽然一百个不愿意,可是上级指示他也是要执行的,于是很不情愿的退出了。

    上面明摆着,就是让齐磊,让北广去孤军奋战。

    可是问题来了,目前国内之所以没有太大的舆论压力,各厂、行业内没有对于研讨会的议题公开发声,忌惮的就是央视。

    现在好了,央视中立了,摘干净了,明确表态,这是北广和齐磊的个人想法,不代表中传。

    那就说明,上面也是中立的呗!

    那……

    谁还怕你北广和齐磊呢?

    11月17号,也就是齐磊从香港回来的第三天。

    华宜老板通过一家知名的娱乐杂志,率先就研讨会议题展开了讨论。

    明确表示,引入香港制片机制,对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,会彻底摧毁国内电影行业。

    随后,京城电影厂的厂长也在公开场合谈起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目前,国内全民所有的影视自作厂牌有四十家,民营制作机构之中,数得上数的也有二十几家。”

    “这六十几家电影制作机构,分八个亿的票房还是举步维艰的状态,这个时候再把香港同仁请进来?”

    “不是不愿意让他们进来,而是我们的体量太小了,就那么一点票房,怎么养活这么多人?”

  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