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章 切入点 (第3/3页)
的到位,条件开的足够好,挖来一两个团队还是没问题的!” 齐磊没别的,就是敢花钱,千万挖不来,那就以亿计。 真是那种在学术界横着走,也能给国内材料领域带来突破的,十亿也不是不能考虑。 唐小奕听的直砸巴嘴,“都说我是疯子,你特么也不是啥正常人。” 这么砸钱的? “不过,话说回来,咱要是真能拉回来这个级别的团队,那可牛X大了!” 他上大学的第一课,导师就给他们讲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心酸史。 唐小奕本来就热血,听的那叫一个憋屈,全都是眼泪。 齐磊看他那个样儿,也只是笑笑。 其实他也盼着这事儿能成。要是能挖过来几个学术大牛,会少走很多弯路。 至于为什么不考虑用国内的专家?不是咱们的专家不行,而是还没到时候。 还没到他们出成果,登上学术顶峰的时候。 后世很长一段时间,蚣蜘,还有一些不名所以的吃瓜群众,拿中国没有诺奖,拿日本一年一个一年两个,由此判定人家就比你强来说事儿。 而且喷的不是技术比咱们强,由此抨击学术体系,还有中国人不行。 纯属特么是扯淡! 这么说吧,诺贝尔奖,是拿钱堆出来的。 这个拿钱堆,可不是看谁钱多就发给谁,而是指学术成果是钱堆出来的。 从理论团队到实验器材,从学术环境到投入,不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玩得起的。 之前举过一个例子,动辄几十万、上百万美元的科研仪器,在中国一所大学有那么一两台,全体师生轮着使。 还是个旧的。 可是在斯坦福,在哈佛,恨不得人手一台。 拿什么和人家比?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就这么穷,再加上国外禁运、学术封锁,中国能在大多数领域不落后太多,甚至个别领域拔尖儿,已经是“中国科研工作者牛X了”。 至于为什么倭国一年一个诺奖,咱们没有? 这都不是穷的事儿了,而是无知。 诺奖不是你今年出成果,明年就能拿诺奖的。得奖周期,二十年起步。 也就是说,假如2001年出来的科研成果,起码要经过二十年的学术认证,奖项才会将你纳入评选环节。 所以,倭国的那些诺奖,都是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产物。 那个时候的倭国,春秋正盛。 而七八九十年代,我们国家什么样?刚刚恢复高考啊! 如果诺奖是公平的,不考虑东西方对抗的政治因素,那么我们扎堆拿诺奖的时候,应该在2030年以后。 此时的2001年,国内的学术专家不是没有牛人。 有!但是,要么国字头,要么还需要成长,也需要眼界和自信。 实话实说,真没有外来的和尚好用。 齐磊给唐小奕解释,这货还不服气。 “切!反正我觉得,俺们学校的那些老师都挺牛的,不比国外的差!” 齐磊心说,怎么这么犟呢? 正要和唐小奕争一争,却是君姐姐看两人嚷嚷的激烈。加入进来。 “聊什么呢?” 唐小奕登时把他的思路和君欣卓说,“你就说,咱学校的牛人多不多吧?” 却没想到,君欣卓没和唐小奕站一个阵营,反对齐磊道,“别听他的,在他眼里,什么都是自家的好。” 话锋一转,“说起国外团队,我倒是知道一个德国人,你可以试试。” 齐磊一挑眉,“哦?说说看?” 君姐姐,“这个德国人是搞微电子材料的,之前是arm公司的核心科学家,有自己的研究团队。不过,他现在正在吃官司。” 齐磊皱眉,“吃官司?” 君姐姐,“对!因为实验室养了两只猴子,被动物保护协会告了。” 齐磊,“……” …… 。 【月票投币口】 【推荐票投币口】 Ps:君欣卓的出现,很多人又在猜了。 其实没什么,老读者可能会有点感叹,用你们的思路去理解就行了。 声明:她不是从宋朝穿过来的。 为什么安排这么一个人物返场,是很后期才会填的一个坑。 新读者也不用去补大宋,更不用担心有超出都市逻辑的情节,当她是一个新出现的角色就好,不会增加阅读难度。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